新華社合肥7月20日電 農藥和化肥“減量”、“稻蝦連作”興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提高……記者近期在安徽采訪發現,當地近年主動對接市場,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上述舉措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不僅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降低資源環境利用強度,還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走出一條健康、可持續農業轉型升級新路。
少用農藥化肥,提高種植效益
“這幾年復合肥用量逐年減少,去年不用復合肥了,用有機肥替代。 ”宿州市碭山縣三聯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超綱說,農藥方面注重綠色防控,如原來防治梨木虱要用三四遍“齊螨素”,采用粘蟲板后,如今用一遍就行了。
這家合作社有3000多畝地,主要種植碭山酥梨。劉超綱說,去年普通農戶的酥梨一斤賣1元左右,合作社的酥梨均價達一斤2元。
據了解,安徽省圍繞節本增效、綠色增效,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去年全省化肥農藥用量雙降(分別下降3.45%、8.3%),化肥農藥利用率雙提(分別提高1.8個百分點、0.35個百分點)。
據安徽省農委副主任朱永東介紹,該省堅持綠色導向,近年出臺《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計劃(2015-2020年)》等規劃,分專題、分年度制訂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等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舉措。去年省政府將耕地質量、化肥農藥用量納入各市政府目標考核指標;省級財政統籌2.6億元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等,成為肥藥減量增效的新導向、新動能。
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摸索出小麥優質綠色高產節本增效技術,包括采取秸稈粉碎還田、深松深耕細耙蓄水保墑等。 “今年小麥畝產量1200斤左右,比周邊散戶高約100斤。 ”
延長產業鏈條,追求生態循環
“稻蝦連作”“豬—沼—菜(果、糧)”“牛—菌—肥”……這是安徽省各地近年來的循環農業新探索。各地以優勢產業融合發展為抓手,探索綜合種養新模式,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不斷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滁州市全椒縣近年借力“互聯網+”,通過品牌引領、循環利用,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廣“互聯網+稻蝦共生”的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把小龍蝦做成了大產業。目前,全縣已有“稻蝦連作”面積13萬畝,吸引3萬多農民參與種養,其中王如峰是典型代表。
“稻田養殖小龍蝦,春季養蝦、夏季種稻養蝦,秋季種蝦繁育,冬季蝦種越冬,循環往復……”全椒縣赤鎮龍蝦經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如峰告訴記者,在這種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下,化肥使用量減少三成左右。稻米和龍蝦品質好,受到市場消費者追捧,該合作社畝產龍蝦約200斤、稻谷約1100斤,每畝純收入達2000多元。
深入推進畜牧綠色低碳循環模式攻關,也是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抓手。“我們探索種養結合、農牧循環,以豬場為核心,發展豬-沼-菜(電、魚、田),帶動種植蔬菜、果樹、綠色苗木等,同時林下又種植中草藥、散養雞鴨鵝等。”亳州市蒙城縣京徽蒙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慕京生說,這帶動了農業產業,也完善了生態循環鏈條。
“生態循環農業是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應用。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顧問季昆森調研后認為,安徽省各地的探索很有意義,現代循環農業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循環,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共贏,“發展循環農業是民生之本、生態之根、健康之源。 ”
開拓利用方式,打造綠色品牌
綠色農業離不開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其中農作物秸稈備受關注。阜陽市臨泉縣姜寨鎮秦莊村村民秦智說,前些年小麥、玉米收完,秸稈要么就地放火燒了,要么拉到溝塘倒掉,污染了環境,也浪費了資源。 “這兩年糧食收割季節,在收割機上安裝粉碎機,把秸稈全部粉碎還田,省了很多功夫。 ”
秸稈機械化還田已成為秸稈綜合利用的主渠道。據了解,安徽省農作物秸稈以小麥、水稻、玉米秸稈為主,以去年為例,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為83.4%。其中秸稈機械化還田量占73.7%。 “我省各地加快秸稈資源化利用,呈現多點開花態勢。 ”安徽省農機局科教處副處長胡兵說,包括飼料化利用、發電以及秸稈固化成型、秸稈沼氣等。
工業原料化利用使秸稈成了“香餑餑”。“我們公司去年8月份投產以來,將秸稈打捆、粉碎、烘干、成型,生產的木塑建材產品已銷往海南、遼寧等地,還出口到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安徽淮宿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繼兵說,該公司一年消化約10萬噸秸稈,從生產源頭到使用結束后的回收再利用,最大程度減少資源浪費。
打造綠色品牌也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抓手。去年安徽省實施“綠色皖農”品牌培育計劃,落實“三品一標”農產品補助政策,全省有效獲證農產品4095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940個,綠色食品1700個,有機農產品42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35個。(姜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