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城鄉規劃改革試點方案》印發,明確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讓城鎮更美好、鄉村更美麗、百姓更幸福——
全國第二個改革試點省 力爭打造“安徽樣板”
初冬的黃山,漫步徽州區靈山村的鄉間綠道,潺潺溪水、斑斕彩葉,不管是徒步愛好者還是游人都身心放松,完全沉浸在自然風光中,流連忘返。黃山市美麗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像這樣的踏青步道,黃山的農村有很多,F在的規劃建設,都遵循以人為本,尊重規律,建設宜居宜游與生態融為一體的公共基礎設施,讓城鄉更加和諧自然。
步行騎行的專用空間,海綿城市建設、老舊小區整治……近年來,我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扎實推進“四創一建”工程,開展城市總體規劃改革、“多規合一”試點、縣城規劃建設管理“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動等系列實踐,在城鄉規劃管理、城市特色塑造、城市生態修復以及城市質量提升、環境改善等方面成效明顯。今年6月,國家住建部正式確定安徽省為全國城鄉規劃改革試點省,這是繼廣東省之后全國第二個城鄉規劃改革試點省。
根據試點方案,此次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完善科學合理、層級明晰、管治有效的城鄉規劃體系,建立全域覆蓋、放管結合、實施有序的空間治理模式,健全權責對應、過程管控、約束有力的監督管理機制,實現城鄉規劃體系更完善、特色風貌更凸顯、功能服務更優質、規劃治理更有效,為全國城鄉規劃改革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試點方案明確“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城鄉統籌,全域覆蓋”“公眾參與,人民滿意”等原則。如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約束,以用地條件綜合評價為前提,以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修復為先導,實施底線管控,促進集約發展,提升城鄉品質,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推動小城鎮、鄉村特色化發展,發揮縣城、重點鎮服務“三農”核心功能,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
構建特色空間體系 凸顯徽風皖韻風貌
試點方案強調規劃龍頭作用,完善城鄉空間規劃體系,創新城鄉發展方式。如制定省級空間規劃,劃定“三區三線”,制定空間規劃實施管控辦法。改革城市總體規劃“編審督”體系,合理劃分省市縣政府事權,確定可追溯、可考核的指標體系。實施縣城分區分類發展,探索就近就地的城鎮化新模式。編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引導和調控縣域鎮村建設。
此次改革試點一大亮點就是統籌落實“多規合一”。從省、市、縣三個層級,完善空間規劃體系,落實“三區三線”(城鎮、農業、生態空間以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剛性管控要求,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一本規劃、一張藍圖。
其次,構建特色空間體系。如塑造城市特色,全面完成城市空間特色規劃(總體城市設計),明確城市特色定位,構建城市特色體系,保護自然山水格局和歷史文化遺存,凸顯徽風皖韻特色風貌。強化合肥等國家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示范效應,實施一批城市特色塑造示范項目。
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城市特色塑造、宜居縣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多角度、全方位打造城鄉特色風貌,保護自然山水格局和歷史文化遺存,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實施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 提高城市宜居性
增加步行騎行專用空間、鼓勵老建筑改造再利用、優先將舊廠房用于公共文化、公共體育、養老和創意產業……試點方案提出開展城市功能修補,提高城市宜居性。
實施公共服務“一張圖”,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強化對公共服務、市政基礎、公共安全等設施的規劃建設和管控,有針對性地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結合違法建設治理、老舊小區整治,積極建設小公園、微廣場,增加居民交往空間。加快推動老舊工業區產業調整和功能置換。
實施城市生態修復。構建城市生態網絡,保護外部自然山水和內部綠廊綠地,促進生態資源的相互連接,提高城市與生態的相融性。設立永久性城市綠帶,防止城市無序蔓延。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加強黑臭水體、污染土地治理,加快受損山體修復,提升公園綠地品質,增強城市韌性。
“通過實施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工作,切實改善住房、交通、環境、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條件,構建城市生態網絡,設立永久性城市綠帶,堅持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提高城市宜居性。 ”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根據方案,改革實施分為重點突破、系統推進和鞏固提升三個階段,到2020年梳理成功案例,總結成功經驗,鞏固改革成果,形成城鄉規劃改革的安徽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