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年文明古國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構建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省各領域非遺傳承人、非遺研究專家認真學習十九大報告,正在將大會精神轉化為貫徹落實的動力,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式,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徽州竹藝軒總經理朱偉:
為傳統工藝振興出一份力
接受采訪前,朱偉一直在與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打電話。“明年1月,我們的竹雕工藝品就要在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門店上架了。”朱偉說。他的桌上放著一個名叫踏雪尋梅的竹雕香器,雕刻畫面唯美,造型簡約。“我們希望能借助故宮文創平臺走向海內外。 ”朱偉既是非遺傳承人,又是這個竹雕生產性保護基地的總經理,但從業近20年來,他習慣稱呼自己為“手藝人”。
“徽州磚雕、木雕、石雕、竹雕馳名海內外,徽州工匠名不虛傳。”朱偉和他的團隊以前做的是傳統竹木雕,在他看來,這些精致的雕刻,凝聚了徽州傳統文化,展現了樸素的生活智慧。想向大眾傳遞這份文化與智慧,就必須讓非遺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與現代生活結合。目前,他們正在與獨立設計師、各大博物館開展合作,力求讓徽州竹雕既不失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
我省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合計135項,項目數量比往年大幅增加,特別是傳統技藝類項目達到40個,這將為我省執行《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增加存量、打下基礎。在黃山乃至全省,像朱偉這樣將非遺技藝融入現代、做大產業的手藝人還有很多;罩輦鹘y技藝類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更是帶動了工匠“返鄉”、產品“出海”。朱偉說,十九大報告關于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論述令他們深受鼓舞: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這是為手工匠們轉型升級提氣鼓勁。朱偉相信,傳統技藝在創造與創新的過程中會再次成為時尚。
潛山彈腔省級傳承人許開學:
讓傳統戲曲“活”在舞臺上
潛山彈腔省級傳承人許開學的家在小山沖里高高的土坡上,進入小山沖一路顛簸,卻總有全國各地的京劇票友不遠千里前來“尋根問祖”。彈腔作為京劇、徽劇的母體,具有其重要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即便已是古稀之年、腿腳不便,許開學依然對整理劇本、組建班社、發展演員、開展演出等親力親為。最近,他先后帶領其他彈腔傳承人深入村莊、社區、校園演出潛山彈腔幾十場次。
在他的精心操持下,潛山彈腔演員結構老中青結合,上有60多歲的“老戲骨”,下有十五六歲的“戲伢子”。他們演出的代表性劇目有《二進宮》《渭水河》《三奏本》《轅門斬子》《三堂會審》《郭子儀上壽》《王春娥教子》《四郎探母》等。演出間歇許開學認真思考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文化自信的論述。戲曲節奏明快、鼓點激昂,臉譜辨識美丑,故事訴說善惡。他覺得,戲曲類非遺項目正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呈現的一個重要載體。
我省非遺項目中,傳統戲曲類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黃梅戲、徽劇、廬劇、青陽腔、泗州戲等,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而更多散落在民間的戲曲樣式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蘊含充沛的民族精神。許開學介紹,潛山縣圍繞彈腔藝術的起源、流布范圍、傳承譜系及代表性劇目等,進行發掘和研究,已設立彈腔藝術專項資金,建立了獎勵機制,對演出劇目予以場次補貼,同時定期舉辦彈腔劇目調演,組織劇團下鄉演出,讓古老彈腔“活”在舞臺上,也“活”在更多年輕人的視野里。許開學說:“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我們這些從事傳統戲曲藝術的老藝人聽來格外激動。我們趕上了新時代,大家一定要齊心協力、團結和諧地將彈腔保護好、傳下去。 ”
省直工委黨校非遺研究專家許敏娟:
為普及非遺保護理念積極奔走
“非遺研究不能坐在書房,而要走到民間去探訪,多做田野調查,才能保證我們的研究面向生活、面向時代。”省直工委黨校非遺研究專家許敏娟說,為完成省社科聯和省委宣傳部的課題,她多次走進徽州文化生態實驗區調研,走訪調查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請游客做相關問卷調查。每次回老家探親,看到家鄉村落中一些非遺未得到及時保護,她都會向村里提出保護建議。“我們的調查走訪也在客觀上普及了非遺知識,向受訪者傳播了非遺保護的理念。”許敏娟說。
非遺保護中,非遺專家作為不可或缺的參與群體,發揮著指導、咨詢、檢查、監督等作用,具有一定的社會參與性和公共影響力。許敏娟的感觸是,學界通過與分管非遺工作的政府部門一起以課題申報的方式來研究非遺保護實踐中出現的一些難題,既能通過課題調研分析,總結經驗教訓,剖析癥結所在,找出解決問題的路徑;又能通過一些重要部門發布的課題立項,引起有關決策部門的關注與支持;同時也通過課題報告向上級黨委、政府和學界乃至大眾表達非遺保護的理念。
許敏娟說,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戰略部署,制定了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目標,非遺保護和傳統工藝振興也走進一個新時代。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時代的新實踐也將更多非遺傳承保護和傳統工藝振興方面的理論研究課題交給學者,她也將和眾多熱愛非遺、關注非遺的學者一起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做保護工作的積極推動者與非遺理論的引領者,不負使命擔當,回應新時代賦予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