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即將在安徽巢湖之畔拉開序幕。安徽,這個曾經的農業大省、勞務輸出大省,如今已跨入制造大省的門檻,面對人口紅利式微、結構調整陣痛,在全球制造版圖中標注出轉型升級的新高度。
高端化 搶占技術創新制高點
泵殼是核電站主泵核心部件之一,制造難度極大。位于革命老區安徽霍山縣的應流集團,瞄準重大裝備國產化的迫切需求,突破了包括泵殼在內的多項核電站核島關鍵部件技術壁壘,解決了我國華龍一號、一帶一路等核電項目“卡脖子”問題。
“我們已經為國家核電項目提供近40萬件產品,還取得核輻射屏蔽材料、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葉片等核心技術重大突破,應用在一批重大裝備的重點型號上,引來眾多世界巨頭合作。 ”應流集團董事長杜應流說。包括核泵殼、航空發動機、盾構機在內的一批“大國重器”核心零部件和基礎材料正在開啟安徽制造業的新篇章。創新則是“安徽造”背后的密碼。
可為手機更換照片的畫屏,能“S”形彎折的柔性顯示屏……在京東方合肥展廳內,京東方集團副總裁、合肥區總經理張羽指著琳瑯滿目的新產品說,從跟跑到領跑,京東方多年研發投入比保持7%。今年一季度,繼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四大領域顯示屏出貨量實現全球第一后,液晶電視顯示屏出貨量躍居全球第一。
如今,合肥是國內唯一擁有6代線、8.5代線和10.5代線三條屏顯高世代線的城市,并形成了屏-芯-端聯動的世界級產業基地。
在上游,有以美國康寧、蚌埠玻璃院為核心的玻璃基板業,誕生了全球首條10.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超薄0.12毫米玻璃;有包括長鑫、晶合在內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創造“中國芯”;在下游終端,有筆記本電腦研發制造商聯寶科技,全球每8臺電腦有一臺“聯寶造”。
企業“變”產業、盆景“變”風景,近年來安徽規上工業增速穩居全國第一方陣。數據顯示,2017年制造業對該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93.4%。
智能化 延伸制造業價值鏈
在安徽蕪湖集瑞聯合重工有限公司的輪胎組裝生產線上,一個高三米左右的黃色自動化機械臂手,正按照信息化系統下發的指令,根據不同客戶的定制,差異化裝配輪胎。
機器換人只是制造業要素升級之一,“智造”還體現在管理、服務全流程。
集瑞公司智能車聯部副經理譚東說,依靠車載智能終端設備,采集車輛工況、故障等信息,客戶能在線實時監控,公司能遠程診斷并提供解決方案。“許多客戶因為看上服務而選購車輛。智能化不僅提升產品價值,也為產品再優化提供了數據支撐。 ”
越來越多制造企業從單純“賣產品”到“賣產品加服務組合”,煥發制造業生機。在一度遭遇去產能之痛的馬鋼集團,通過“把服務延伸到客戶的研發、計劃、制造等環節”,掀起了從“按卷賣”“按卡車賣”到“按件賣”的質量革命,去年實現利潤總額56億元,創下新紀錄。
新技術不僅改變制造業的生產服務方式,還催生了平臺經濟的新模式。榮事達新推出的一款“智能衣物護理機”,因20分鐘實現干洗功能,備受市場關注。這一產品來自榮事達智能家居“雙創”平臺,在這里,沒有“公司+員工”,而是“平臺+創客”。“這為傳統行業帶來了極大創新動力。”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董事長潘保春說,2017年“雙創”平臺上100多個創客團隊、42家小微企業約實現銷售額10億元。
如今,全國每3臺冰箱、每4臺洗衣機、每5臺空調就有一臺“安徽造”……汽車、家電這些傳統“舊行業”,在新技術浪潮下華麗轉身邁入千億級產業。
全球化 布局安徽制造“新坐標”
在硅谷的華米科技研發中心,華米首席工業設計師于澎濤正在和法國籍設計師丹娜討論下一代產品的工業設計。這間研發中心的“主人”是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三年來,已擁有20余位全球頂尖專家。
得益于緊抓全球新技術趨勢,華米2018年第一季度智能穿戴設備總出貨量達到480萬件;營收5.8億元,同比增長77%。
經過多年市場磨練,安徽制造業已具備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布局新產業鏈坐標的能力。據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總經理黎湘鄂介紹,由合肥市政府與臺灣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晶合,擁有近300名來自臺灣、日本的工程師,成熟掌握90納米芯片的制造工藝和運營體制,當前每月有8000片12英寸晶圓下線。
在出口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的安徽汽車整車行業,民族品牌奇瑞、江淮在加速“走出去”布局研發中心同時,積極“引進”海外資本與項目。如作為大眾汽車在中國首家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合資公司,江淮大眾汽車預計今年下半年首款車投放市場,到2020年年產10萬輛。
“制造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和重點。安徽有獨特的科技創新優勢,已形成新興產業集聚效應,正朝著制造強省加速奔跑。 ”安徽省經信委主任牛弩韜說。
(新華社合肥5月2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