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家是一束溫暖的陽光,是一盞希望的明燈,是一個溫馨的港灣……為了一個完整的家,面對癱瘓的老伴,徐秀蘭忠貞不渝,精心守護,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農村老人的純樸、善良、擔當和堅強。
“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這句話是美麗的,但要做到卻無比艱難,每一對夫妻在結婚時都許下了愛的諾言,但遇到生活的傷痛還能堅守的,只能用“相濡以沫”來代替。在“千年古鎮”安徽省蒙城縣小澗鎮紅城村前城東隊67歲的徐秀蘭面對因病癱瘓在床的老伴,不離不棄,七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譜寫了一曲大美贊歌!
幸福之家突遭變故
9月22日上午8點,記者扶貧采訪來到徐秀蘭家時,她正在為丈夫穿衣服,然后耐心細致地為丈夫洗臉、洗手、刷牙、喂飯,一忙就是一個小時,忙完這一切,她累得腰酸背痛,記者看到2間磚瓦房雖然不大,但被她打掃、收拾的干干凈凈,井村有條的,給人一種舒適感。這房子是2017年鎮村幫助申請貧困戶危房改造新蓋的房子……
據了解,孫在山是退役軍人,1973年至1977年在沈陽服役,退役后返鄉,婚后生育三女一子,生活雖然不富裕,但幸福滿滿,三個女兒相繼出嫁,兒子也成家立業,常年在外打工……2013年10月份孫在山突發腦梗塞被送進了醫院,經過半個月的搶救,命保住了,從此癱瘓在床、不會說話,成為肢體二級殘廢人,照顧老伴的重擔落在了徐秀蘭身上。
從此,每天堅持為孫在山刷牙、洗臉、洗手、洗澡、更衣、換尿布、喂飯、翻身、揉肩、按摩、活動胳膊、腿、把老伴抱上輪椅推進莊子里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這些日常護理,徐秀蘭一干就是七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孫在山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而性情都變得越來越煩躁,有時間,一句話、一個表情、甚至一個眼神,孫在山都會發脾氣,這些徐秀蘭都能理解,一個大活人,成天躺在床上不能動,全靠家人照顧,他心里肯定難受,本來就性子急的人,現在不能動了,發脾氣在所難免,但是只要他在,我們這個家才是完整的……
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徐秀蘭卻用實際行動改寫了“大難臨頭一起擔!”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撐起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精準扶貧艷陽高照
2016年,經政策識別,孫在山家成為貧困戶,鎮村幫助落實了一系列幫扶政策,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和困難。走訪中,看到其房屋屬危房,于2017年幫助申請落實了危房改造,新建了2間磚瓦結構的房子,村里還給徐秀蘭安排一個保潔員崗位,專門為周邊貧困失能家庭打掃衛生、收拾房間、有序擺放物品。
采訪中,徐秀蘭動情地說,以前生活雖然平淡,但是很幸福,老伴因病致貧后讓我無助,我以為晚年生活將在貧困中度過,沒曾想,趕上了習近平精準扶貧好時代,實惠多多、幸福滿滿的幫扶好政策,千言萬語表達不完我對黨和政府、對鎮村干部、幫扶人員的感激之情。
如今,殘補、護補、光伏收益分紅、特色種養加獎補、信訪救助、撫恤補助等應享盡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