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djcmt"><video id="djcmt"></video></ruby>

      <legend id="djcmt"><font id="djcmt"></font></legend>
      <ruby id="djcmt"><option id="djcmt"></option></ruby>
      <ruby id="djcmt"><table id="djcmt"><thead id="djcmt"></thead></table></ruby>

      <strong id="djcmt"></strong>
    1.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安徽 > 聚焦安徽
      投稿

      安徽網庫訊:大觀區: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

      2020-10-20 21:44:34 來源:安慶市大觀區農業農村局 作者: 責任編輯:潘興貴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安徽網庫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視農業,夯實農業這個基礎,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6av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近年來,大觀區充分利用城郊區位優勢,以?谑〖夀r業示范園區為依托,堅持把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作為破除城鄉融合發展障礙的關鍵, 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培養造就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6av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一是開展“菜單式”培訓。近年來,大觀區積極探索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和培訓需求信息,結合城郊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優勢,通過現場指導和點對點示范的形式,采取“專家講課→農民提問→專家解答”一問一答的互動式培訓模式,組織轄區30余名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結合農技人員“包村聯戶”項目,每名農技人員包保服務6名種植戶,農技人員對自己所服務的農戶開展“點菜式”科技培訓,現場解疑釋惑、量體裁衣,分類解決農民遇到的技術難題。圍繞轄區優勢產業,充分發揮當地"田秀才"、"土專家"、致富“能人”把實用技術培訓從教室搬到田間地頭,通過群眾"點菜"、專家"下廚"的方式進行,農民親自實踐,遇到問題時,再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
       
         通過教、引、傳、幫、帶等多種舉措,選拔、培養10多名留得住、用得上、講得出的村民"土專家",使他們成了農村"田間課堂"的講解骨干、種養的行家里手。在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設立教學點,組建“首席專家+農技人員”的服務團隊,探索推行“專家+理論培訓+基地實訓+創業指導+扶持政策+新型職業農民”的菜單式服務模式,引導培育機構圍繞“項目對接、技術對接、信息對接”對學員進行跟蹤服務,上門解決各類難題、進行創業輔導。定期組織職業農民開展線下跨地區考察交流,搭建職業農民培育微信群等線上交流平臺,雙管齊下為新型職業農民生產經營提供精準服務,2013年以來先后為當地培養鄉村振興的“領頭羊”和“致富達人”120余人,認定職業農民350余人。
       
         二是建立“一體多元”教育培訓體系。統籌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建立“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的“一體多元”教育培訓體系,采取現場教學、實踐實訓、參觀學習、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精心安排培訓課程,做到學員學習實訓有場地、難題疑問有指導、創新創業有幫扶。建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微信群、QQ群,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市場供求、訂單需求及農業項目申報、品牌創建等事項,交流經驗、尋求合作。定期召開新型職業農民交流座談會,邀請技術專家與新型職業農民面對面交流,探討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傳授生產技能和管理經驗。通過交流不斷取得“真經”,適時調整種植模式,提高產品品質,實現增產增效。
       
         三是設立田間“講習所”。 在職業農民的培訓上,采用固定課堂“領學”、流動課堂“送學”、空中課堂“引學”、田間課堂“導學”,將理論授課、基地實訓、集中答疑、參觀交流和技能比武多種形式相結合,多層次多渠道互為補充,豐富培訓形式,增強學習效果。在規定培訓內容的基礎上,拓展出休閑農業、互聯網+、產業融資、農產品品牌建設、美麗鄉村+農旅結合等培訓內容,拓寬了職業農民受訓知識面,打造復合型職業農民。
       
         創新載體,靈活方式,積極運用專家講授、現場教學、交流研討、參觀考察四種形式開展培訓,實現培訓套餐化、系統化。在鄉鎮成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講習所”,創新農民培訓方式,結合農時,充分尊重農民的學習特點和規律,以方便農民為出發點,改變以往課堂集中教學的形式,大力推行農民田間“講習所”實踐操作制度,直接面對農戶,由農民"點題",農技人員"配菜",通過專家與農民之間參與式、互動式、啟發式的學習方式,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農民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現場解答疑難,實踐性強,又能很好地互動,群眾接受起來快、效果好。由于實踐性操作性強,受到農民普遍歡迎,也切實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2013年以來,先后累計已培訓420人,為農民解決各類難題3250余個。
       
         四是完善“職業農民優先”的政策體系。完善政策支持,積極對接惠農扶持政策,使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補貼、產業項目、土地流轉、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方面享受優先權,充分激發農民群眾參加培訓、提升技能的積極性。在政策扶持方面,把獲得職業農民資格證書與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緊密結合,讓有限的資源優先由高素質農民享用,實現同等條件下的“四優先”:優先享受涉農優惠扶持政策,優先申報安排省、市扶持項目,優先享受先進科技推廣等各項配套服務,優先給予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支持。對高素質農民創辦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在申請示范家庭農場、示范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
       
         高素質農民優先明確為科技示范戶,2019年以來先后優先推進產品質量安全過硬的10余家農業企業申報省、市獎補資金220余萬元。統籌整合農村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導其優先向高素質農民生產區域或領辦的經營主體傾斜,逐步形成項目帶動產業發展、產業促進高素質農民隊伍壯大的良性發展模式。探索開展高素質農民農村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適合高素質農民特點的信用、聯保等貸款業務,適當給予利率優惠,降低融資成本。
       
         大力推動郵政儲蓄銀行“政銀擔”等融資產品,鼓勵銀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加大對高素質農民的貸款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幫助優質農業企業申報金融貸款貼息50萬元,有效緩解了企業因疫情影響帶來的流動資金壓力。支持保險機構針對高素質農民農業生產開展農業保險險種創新,提供優質保險服務。建立高素質農民長期跟蹤技術服務制度,區、鄉組建專家團隊,對職業農民實行結對掛鉤、技術幫扶、入戶指導,原則上每名經認定的高素質農民有1名農技人員聯系服務3年以上,并把服務成效納入對農技人員考核的內容。同時支持和幫助高素質農民開展農產品“三品”認證、商標注冊和品牌打造,提升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水平。
      文章來源:安慶市大觀區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潘興貴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安徽網庫”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安徽網庫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新聞熱線 技術服務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安徽網庫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備19011896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202601110號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_一区二区三区自拍_99久久香蕉国产_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ruby id="djcmt"><video id="djcmt"></video></ruby>

          <legend id="djcmt"><font id="djcmt"></font></legend>
          <ruby id="djcmt"><option id="djcmt"></option></ruby>
          <ruby id="djcmt"><table id="djcmt"><thead id="djcmt"></thead></table></ruby>

          <strong id="djcmt"></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