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因‘孝’致貧只是暫時的,只要有勤勞的雙手,有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蒙城縣小澗鎮雙樓村黨總支書記葛亞彬說。以前聽說過因病、因學致貧的,但沒有聽說過因“孝”致貧的,帶著疑問記者驅車行程40多華里前往蒙城縣的“西伯利亞”采訪了本文的主人公雙樓村扶貧小組長葛亞軍同志。
“男兒當自強,扶貧才能幫上忙”。在“千年古鎮”小澗鎮雙樓村有這樣一位男子,雖為貧困戶,卻不甘貧困,不等不靠,脫貧路上,勵志前行,過上了好日子。這位男子就是葛亞軍,今年31歲。提起他的名字,村里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大孝子”“勤快人”!以前,葛亞軍一直在外地務工,雖然工資不算太高,但是日子過得有滋有味。2014年他的父親突患大腦萎縮癥被送進了醫院,他放棄了舒適的工作回到了家鄉,他拉著父親的手說:“您放心,再苦再累再難我也要照顧好你。”
從此,悉心照顧父親,一日三餐喂到嘴里,按時擦洗,勤換衣服,鄰居看在眼里,心疼這個操勞的年輕人,勸他,放棄吧!他說,就算還有一口氣在,也要照顧好,這可是我的父親!但隨著病情加重,父親失去了記憶,大小便失禁,經常走失……村書記葛亞彬說:“亞軍很不容易,很難得,他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對于村民的稱贊,葛亞軍卻說,這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吧,誰愿意看著自己的父親受苦呢!

2014年6月,葛亞軍家經政策識別走程序進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鎮村按照“應享盡享,應扶盡扶”的原則給予幫扶。針對父親需要長期照顧的實際,村里幫助協調讓葛亞軍在村扶貧驛站國恩服裝廠務工,邊務工,邊照顧父親,國恩服裝廠因效益低,產品銷售出現問題而關閉,村里又幫助申請了光伏看護員公益崗位,葛亞軍自己又種植了蘿卜等。
被評上貧困戶后,葛亞軍更忙、更苦、更累了,他感恩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但從內心來說,不想睡在貧困簿上吃“救濟”。他向記者算了一筆帳,自家6.86畝承包地,年可收入5000余元,產業扶貧資金、光伏收益分紅、低保、殘補、護補、公益崗位加上務工,一年可以收入1.5萬元以上,已遠遠超過脫貧標準了,他說“戴上貧困戶的帽子并不光彩,身上有壓力,我要憑借自己勞動的雙手早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2016年他家光榮脫了貧。
葛亞軍勇于擔當,依靠自己的實干擺脫了父親因病致貧的命運。是個勵志脫貧很好的榜樣,他是新時代農村青年學習的榜樣,從他身上我們感受到一種青年農民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他勤勞肯吃苦,愿意干事,我們都全力幫助他,也借助他感染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雙樓村扶貧專干劉西龍如是說。
由于脫貧和扶貧成效明顯,加上熱心、勤奮,2019年,葛亞軍在招聘扶貧小組長時,光榮地成為一名扶貧小組長。村兩委看他工作認真負責,就把廖莊、前謝樓兩個莊17戶貧困戶交給他包保。他深知,只有舍小家,才能顧大家;只有把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當作自己的“詩和遠方”,把每一位貧困戶當作親人,在他們心中存有一席之地,自己才能安身立命。
工作中,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調查了解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因戶施策制訂扶貧方案……不論是泥濘的道路、揪心的風雨、還是火紅的烈日,都阻擋不住他訪民情、問民意、解民憂的決心和意志,努力奔波在田間地頭、穿梭于所包17戶貧困戶之間。他常說,村路再遠,遠不過群眾的不理解我們工作后產生的距離,工作再難,難不過老百姓面對的困難。我要走遍村組,傾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百姓的困難,搭建起通往貧困群眾的心靈通道。
為了把走訪工作做得扎實有效,他既詳細調查了解貧困戶的家庭狀況,還為貧困戶補充完善扶貧手冊,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收拾房間,他的耐心與堅守,贏得了貧困戶的一致點贊!前謝樓莊已脫貧戶謝義峰感慨地說,亞軍在自己父親需要照顧的情況下,每天堅持走訪調查了解我們的各方面情況,真的比我的親人還親,還是黨和政府的精準扶貧政策好,還是扶貧干部工作做的好,要不然我兄弟倆都是肢體殘疾人,母親又年老體弱,日子還不知道是什么樣子呢!
接受采訪時,葛亞軍表示,今后將更加勤奮工作,為脫貧攻堅事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