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提起王雪冰,在“莊子故里”蒙城縣漆園街道孫溝村貧困群眾無不翹首點贊!
專職太太癡心扶貧不言苦
王雪冰的丈夫崔雷雷2010年光榮參軍,服役于福建省某部,已10個年頭了,兒子三歲,公婆在板橋集鎮開了家服裝廠,以前,王雪冰是專職太太。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早日脫貧致富,2019年8月,王雪冰義無反顧地加入到扶貧小組長隊伍中,從此,開始了“二點一線”的生活,工作以來,她始終牢記初心,把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作為人生最大的追求。
農村工作千頭萬緒,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有耐心、真心、恒心,作為一名扶貧小組長,王雪冰從不吝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她通過多種形式認真學習了《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學習了黨中央、國務院、省、市、縣、街道辦事處有關文件精神,認真鉆研了扶貧業務知識,白天不定期深入貧困戶家中走訪,除了要協助村級精準制定貧困戶“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信息采集、政策宣傳等業務外,”幫助他們打掃衛生,收拾房間是必不可少的。
認真傾聽貧困戶訴求,了解他們所需、所盼、所求、所辦。晚上反思領悟,常常半夜還在苦思,用王雪冰的話說,扶貧小組長是國家扶貧政策的最基層執行者,是與貧困戶的直接對話者,貧困戶能否順利享受到相關政策,都取決于我們業務水平的高低,功夫下到哪里,哪里就會出現成效。
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對貧困戶來說,他們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因殘致貧的貧困戶,而王雪冰所包的劉小莊五戶貧困戶其中就有3戶殘疾人,她就采取精神扶貧的辦法,經常深入家中走訪談心,宣傳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引導他們重拾生活信心。貧困戶見了她如同自家親人一般,都有說不完的話,吐不盡的心聲,她所負責的劉小莊5戶貧困戶,每到一戶走訪,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能力強不強,四看是否有讀書郎。接著她通過建檔立卡系統對貧困戶進行精準化、規范化管理,做到對每一戶貧困戶了然一胸。
貧困群眾的事就是“自家”的事
針對劉好善肢體二級殘廢人,妻子王新芳患子宮肌瘤,剛動過手術的實際,王雪冰張隔三差五登門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其轉變思想,在健康扶貧政策的幫助下,王新芳手術自己只付了980多元。針對劉學坤兒子劉望是視力一級殘疾人,成天在家愁眉苦臉的,劉學坤已70多歲已無勞動能力,王雪冰了解情況后,就不定期到家走訪,通過談心、勸導,最終劉望在一家盲人按摩店找到了適和自己的工作,采訪中,劉學坤激動的說,還是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好,還是幫扶干部、扶貧小組長真扶貧,扶真貧,目前,我家已光榮脫了貧,兒子劉望在按摩店工作一月3000一4000元,如今,我家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雖然王雪冰做的都是最平凡的小事,但對貧困戶來說,都實實在在幫了他們大忙,也許做一件這樣的事不容易,但能長期堅持下去更不容易。王雪冰說,我不覺得是負責這么多貧困戶,而是覺得多了這么多親人,看到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老有所依,少有所靠,壯有前途,大家齊心一致鉚足干勁最終如期脫貧,我心里比蜜還甜。
別看是女同志,干起工作來一點也不含糊,從未因工作訴過苦,說過累,她不忘初心,身體力行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落實到群眾中去,默默奉獻,以實際行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詮釋了最基層扶貧干部的優秀品質。
扶貧扶出感恩,扶出暖心
“孩子快來喝茶,歇會再干,”8月底的一天,在劉大建家,天氣炎熱,王雪冰汗流夾背,對此,劉大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慌忙倒水給王雪冰喝,閨女,天這么熱,早晚過來,錯開峰期,俺家不愁吃,不愁喝的,一切都好,不用操那么多心。這是王雪冰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
她擔任扶貧小組長后,生活軌跡就發生了變化,每天奔波于貧困戶與村委會之間,無暇顧及兒子,只能“甩”給公婆照顧。脫貧戶劉好善肢體二級殘廢人,他身殘志堅,妻子又患病,家中還從事豆制品加工,生意紅紅火火,他十分重視孩子上學,在貧困的情況下,女兒已大學畢業,目前在南京工作,兒子在蚌埠學院上大二,王雪冰每次去都幫助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工作一年多來,王雪冰的臉曬黑了,整個人都瘦了一大圈,但丈夫偉大的軍人精神時刻影響著她,王雪冰說,再苦我也不怕,精準扶貧還有許多事要做,我要竭盡全力與貧困戶一起努力,幫助貧困戶早日過上好日子,丈夫在守護祖國邊疆是一名“好戰士”,我也要當脫貧攻堅的“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