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11月7日,正值立冬時節,樹葉飄零,一派蕭瑟的景象。走進靈璧縣朱集鄉劉寨村澮廟南湖,這里簡直就是雞鴨鳴鵝的“王國”,只見200多畝的樹林地上,塑料養殖大棚鱗次櫛比,林下散養的鴨鵝遠遠看去,白白的,像一團團的棉花,又像一簇簇盛開的白蓮,更像一個個在地上滾動的雪球。散養的林下雞園里,公母相間,相互爭食,追逐嬉戲。好漂亮的大公雞,渾身通紅,脖子上的羽毛金燦燦的,像是耀眼的錦緞,又像是火紅的朝霞,雞冠子高高的,眼睛亮亮的,一副威風凜然的樣子,不由讓人想起了“聞雞起舞”的故事!
“林下養殖可以充分利用林地環境和養殖畜禽的特點,互相結合,取長補短,達到種養效益最大化。目前,我們共存欄14000多只種蛋鵝,15000多只種蛋鴨,20000多只蟲草蛋雞,早期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年純利潤仍達到120余萬元。”今年48歲的靈璧縣德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心強介紹說。
吳心強的成功是一路艱辛一路歌走過來的,他的每一步都與養殖結下了“不解之緣”。其實吳心強的家住在與朱集相鄰的尤集鎮,1990年初中畢業后,他去了外地打了幾年工,因無技術很難有所發展,于1994年返鄉開始養雞,而對于養雞技術他是“一片空白”,只好自費到山東濱州市科學研究院學習。從2001年至2011年間,他先后在江蘇農科院家禽研究所、天津愛森獸藥廠等地工作11年,真正成為畜牧養殖的行家里手。漂泊的生活充滿了快樂和艱辛,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2012年,吳心強放棄高薪待遇,返鄉創辦了靈璧縣桂柳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肉鴨屠宰、加工等。
2016年,具有超前思維的吳心強看到了林下經濟的“商機”,在朱集鄉林業站站長鄭磊的引薦下,他選擇了自然生態環境好、林地條件優越、面積220畝的朱集鄉劉寨村澮廟南湖作為生態養殖基地,注冊成立了靈璧縣德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目前林下生態園累計投資800余萬元,建設養殖大棚22個,雞鴨鵝養殖總量突破5萬只,年獲純利潤120萬元,并且安排10多名貧困戶務工就業。
為提高產蛋率,確保蛋品質量,吳心強根據多年實踐,總結出了“鴨吃腥、鵝吃青、雞吃蟲”的養殖經驗。他投資數萬元,建立黑水虻養殖繁育基地,專供蟲草雞食用,不僅可以提高雞群活力,而且明細影響雞肉的成分組成,使雞的肉質更加鮮美,雞蛋更加有機綠色,營養豐富。
在發展林下養殖,壯大公司的同時,作為地地道道農民的吳心強,始終以“立足農村、發展農業、致富農民、敢于擔當”為企業宗旨,采取“公司+農戶+互聯網”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為廣大養殖農戶免費提供種苗、技術以及飼料、產品回收等貼心服務。帶動了朝陽、夏樓、尤集、漁溝、朱集、馮廟、靈城等周邊鄉鎮138戶發展養殖業,其中有90戶貧困戶入股,間接參與分紅,同時每戶直接年獲養殖收入20萬元以上,實現了“雙收入”。朱集鄉紅旗村27歲貧困戶王震,在吳心強團隊的扶持下,連續兩年養殖肉鴨,收益30余萬元,實現了穩定脫貧。
看到林下養殖的廣闊前景后,吳心強對下一步的發展信心滿滿,勁頭十足:“我們通過市場調研,決定與安徽工商學院強強聯合,持續發展‘訂單農業’,大力實施‘共享一只雞’生態養殖計劃,在全縣發展適合林地一萬多畝,林下養殖戶300多戶,林下蟲草雞50多萬只,促進林下生態養殖產業化發展,帶動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國人提供綠色健康的有機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