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所謂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職業農民從哪兒來?如何加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安慶市大觀區立足當地實際,圍繞主導產業,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這一民生工程為抓手,分層分類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先后開設了蔬菜種植專業、水產養殖專業、農產品電子商務專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專業等多種培育課程,有效帶動了轄區農業高質量發展,一大批學員已經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按需“配菜”,精準惠農助轉型
寒冬時節,萬物蕭索,也到了一年中農人們最清閑的時節。一個月前安慶市大觀區皖河農場紅旗分場的種植大戶胡厚財完成水稻收割后,又馬不停蹄地為自家的110多畝稻蝦共生的水田進行了肥水,早早地替冬季龍蝦產卵鋪下“溫床”。“現在水色就不錯,60公分的水深能見度在20公分左右,水的顏色呈現黃綠色,是比較健康的。”站在自家的農田邊,說起龍蝦養殖,老胡頭頭是道。
他能掌握這些專業知識,正是得益于大觀區農業部門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今年48歲的胡厚財自小就在長江里打魚,2018年響應國家政策號召,轉產上岸選擇發展水產養殖,當年便承包了十畝水面養起了小龍蝦。“雖然第一次養就成功了,后邊怎么發展還真是兩眼一抹黑。”正當老胡躊躇之時,大觀區農業農村局通過摸底了解到他的需求,為他申請了第二年區里組織的水產養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老胡的水產養殖也一下邁上了正軌,從單純的龍蝦養殖“進階”到對技術要求更高的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每畝年增收2000元以上,經濟效益大大提升。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有力支撐。盡管當前農民隊伍還存在‘兼業化、老齡化、低文化’的特征,但不少規;l展的農民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渴求度還是非常高的。我們結合這部分需求,為他們提供專業化的培訓。”大觀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昌華介紹,為全面掌握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農村從業人員的基本情況,該區依托村、社區,進行全面的摸底,分產業、分類型建立高素質農民和農業職業經理人數據庫。按照“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類對高素質農民進行分類培育。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有一定產業規模、文化素質較高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有志于投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等都被列為重點培育對象。
為了更精準地提供培訓服務,每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開始前,該區農業部門還廣泛收集擬培育對象的建議,根據需求,按“需”配菜。陳昌華表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程一是結合本地產業特色、發展背景進行合理設置,二是充分尊重農民本身的需求。今年,該區還首次購買了線上課程服務,幫助農民隨時隨地開展學習。
“田間課堂”,引領農民奔富路
眼下,正值瓜蔞收獲季。12月8日一大早,大觀區?阪偙氪鍛c蕊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春霞就匆匆趕往隔壁培文村,指導瓜蔞種植戶曾新齊采摘瓜蔞。“采摘后得馬上趁天氣好,把新鮮的瓜蔞籽進行晾曬,放久了味道就發酸。”一邊檢查著今年新品種的出籽率,胡春霞一邊指導說。作為大觀區瓜蔞種植的“土專家”,胡春霞已經靠技術帶動了像曾新齊一樣的6戶周邊村民發展瓜蔞種植。
種植瓜蔞達7年,在當地農業部門的引領下,胡春霞自2016年開始陸陸續續接受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安徽省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等課程,不僅系統地掌握了瓜蔞種植、瓜蔞根繁育等種植技術,還學習了銷售經營、品牌培育等現代化經營知識。與此同時,胡春霞的瓜蔞基地作為大觀區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已接待了近百名學員到此參觀學習。
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方能釋放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大觀區結合農村發展實際,在邀請農業專家對培育對象進行理論培訓和實地指導外,充分發掘農村“土專家”,用更接地氣的“田間課堂”等方式,面對面地講,手把手地教,激發學員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今年該區通過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已進行“現場直播”40余次。
“我區目前建成實訓基地10個,涵蓋蔬菜、水產、棉花、水稻、統防統治等領域。這些實訓基地的經營者也基本都是新型職業農民,通過他們反哺鄉村,也為鄉村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陳昌華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發展,大觀區已建成“一主兩翼”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即以區級農技培訓中心為主體,以鄉鎮農技推廣中心、農業園區、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實訓基地,多層次、多形式,能滿足不同培訓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優先支持,培訓幫扶不脫鉤
如何幫助有生產經營能力的農民做大做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還僅僅是開始。這兩天,大觀區?阪偩蘧W村的興網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德勝,正在準備上馬新項目。他11月份跟隨當地農業部門去外地考察了再生稻種植,返回基地后就打算明年試種100畝。“對口幫扶的農技專家每個月都要到我的基地轉上兩回,全程專業指導,技術保障完全不擔心。”馬德勝說。
和馬德勝一樣,目前大觀區所有持證的新型職業農民都有1名農技人員聯系服務3年以上。2017年牽頭成立合作社后,馬德勝次年就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兩年多的時間里,大觀區農業部門不僅全程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每年組織社內管理人員外出考察、學習,還提供了惠農補貼、農產品“三品一標”申請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指導。
“僅在今年,我們就在區農業部門的指導下,相繼被認定為安徽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獲得各項惠農補貼共計15萬余元。”站在剛剛收獲過的稻田邊,馬德勝笑容滿面地告訴記者,今年8月,合作社還申請下了綠色產品的認證,如今每斤綠色大米的銷售價格比去年上漲了近一倍。
為了將持證的新型職業農民扶上馬,再送一程,大觀區把獲得職業農民資格證書與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緊密結合,讓有限的資源優先由高素質農民享用,實現同等條件下的“四優先”,即優先享受涉農優惠扶持政策,優先申報安排省、市扶持項目,優先享受先進科技推廣等各項配套服務,優先給予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支持。
此外,該區還統籌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導其優先向高素質農民生產區域或領辦的經營主體傾斜,逐步形成項目帶動產業發展、產業促進高素質農民隊伍壯大的良性發展模式。
“高素質農業人才是鄉村發展的‘主心骨’。我們也將不斷豐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引領農業轉型發展。”陳昌華介紹,自2013年大觀區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這一民生工程以來,該區已有300多名農民經培訓成為持證上崗的新型職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