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5年前,徐艷在黨的扶貧政策幫扶與自身努力下脫了貧。今年,徐艷因勤勞能干、踏實本分、熱心服務、樂于奉獻被推選為村干部。幾年間,她從“貧困戶”是怎樣變身“村干部”的呢?帶著這一疑惑,記者于12月23日上午采訪了正忙于煙花爆竹禁燃禁放宣傳的主人公一徐艷。
幾年前,徐艷只是蒙城縣小澗鎮紅城村的一個普通農村媳婦。她和農村其他年輕人一樣,結婚生子后,女主內,男打外……徐艷一家7口人,上有公婆、婆奶奶,下有一雙女兒四世同堂,雖然不算富裕,但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
可天有不測風云,2013年婆婆發病,到處醫治就是查不出病,成天渾渾噩噩,暈暈乎乎的,加之,上有80歲的婆奶奶,兩個上學的女兒需要照顧,12畝良田也得管理,這些都落在了“女漢子”一人身上,整天累得腰酸背痛,因2個老人身體不好,女兒上學,可謂家徒四壁。
徐艷趕上了好時代。黨中央提出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落下一戶貧困戶,不丟下一個貧困人口……
2014年經識別徐艷一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鎮村按照“應享盡享,應扶盡扶”的原則,落實了一系列幫扶政策。鎮村干部經常入戶宣講政策,送服務,送溫暖,面對大家的真情關懷,當時徐艷就想:“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咱才20多歲,不能就靠政府幫扶過日子啊。通過做丈夫的工作,王亞迪外出務工,自己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并管理好12畝良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徐艷家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2015年底,徐艷向村里遞交了脫貧申請書,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光榮脫了貧。
脫貧后的徐艷時常想:“吃水不忘掘井人,脫貧不忘感黨恩。” 我要為村里干點什么……看到朝夕相處的左鄰右舍為了雞毛蒜皮小事吵得面紅耳赤時,徐艷就以自家為例,逐門挨戶講政策,講黨恩,把黨的聲音傳到四鄰八舍,在她的努力下,鄉鄰的思想也慢慢的轉變了,莊子里目前團結和睦,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由于她踏實肯干,熱心服務,樂于奉獻,2019年8月被招聘為扶貧小組長,一個華麗的“變身”,徐艷由貧困戶成了脫貧的“領頭雁”。當上扶貧小組長后,徐艷務實干事,盡心盡力,入戶走訪,整理資料,高質量完成了上級交給的扶貧工作任務,得到了鎮村領導的一致認可。2020年5月因工作需要,徐艷被安排到村委會工作。
擔任村干部后,徐艷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帶領村民投身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中,組織帶領村民結合人居環境整治、秸稈禁燒、移風易俗、煙花爆竹禁燃禁放、冬季治安防范工作中。特別是脫貧攻堅和人居環境整治,她日復一日穿梭于村莊、道路與村委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