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冬至時節,天寒地凍。“每天打掃打掃衛生,撿拾飲料瓶袋、包裝袋等,活不累,離家近,每月還能掙600元的工資,黨的扶貧政策就是好!我打心眼里喜歡這個“新差事”。”日前,記者扶貧采訪時巧逢蒙城縣莊周街道萬湖社區65歲的脫貧戶李敬德正在打掃街道,說起扶貧公益崗保潔員這份工作時,他高興的合不攏嘴。
現年65歲的李敬德,一家二口人,自己腿有關節炎,老伴有高血壓,不能干重活,就靠四畝薄田度日,較為窮困。2014年經識別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扶持和街道社區干部的幫扶下,加之自己的勞動,李敬德家持續增收,于2016年穩定脫貧。
為了防止李敬德家返貧,街道社區幫助落實了代繳新農合、簽約家庭醫生服務、落實了計生獎撫、落實了“351”、“180”健康扶貧政策……安排了扶貧公益崗保潔員,因為離家近,既方便照顧家,又有穩定收入,這對我家的生活改善起了很大幫助,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街道社區干部、幫扶干部的真心幫扶,談起現在的穩定工作和生活,李敬德如是說。目前,看得了病,,住得上房,掙得到錢……這幾年來,李敬德的笑容多了,身體硬朗了。站在城南新區新分樓房內,李敬德感慨萬千。
“要想實現貧困群眾真脫貧不返貧,最好方法就是幫他們找到一個穩定的增收門路,讓他們背靠大樹好乘涼,萬湖社區扶貧專干萬夢雪如是說。”為拓寬貧困戶的增收渠道,社區按照因人設崗,就近上崗的原則,增設了保潔員、護塘員、護路員、禁燒宣傳員,讓貧困群眾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穩定的收入,激發脫貧內生動力,進而實現穩定脫貧。
開發扶貧公益崗保潔員是莊周街道開展就業扶貧的一項舉措。為了破解貧困戶務工增收難的問題,積極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解決了年老體弱病殘、文化低、技能少的貧困戶就業難的問題,根據意愿和就業需求,合理設立保潔員、護路員、護塘員、公廁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全力打通就業扶貧“最后一公里”,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成了“公薪族”。同時,將公益崗位設置與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既解決了貧困群眾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的問題,又確保了街道、社區環境衛生的整潔和村民素質的提高,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雙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