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他肢體殘疾,都一心想著回報社會、回報鄉鄰;他身為脫貧戶,不等不靠,用辛勤付出贏得村民的尊重。三九時節,天寒地凍,筆者到“莊子故里”一一蒙城縣漆園街道黃寨村扶貧采訪,在大王莊只見一位近60歲的大哥在村莊路上打掃路面衛生,他掃的那么認真,那么干凈……經過聊天方知,他就是脫貧戶王漢軍。
王漢軍,男,56歲,因家里貧困加之自己肢體殘疾等原因也沒有成婚立家,且家徒四壁,2014年經政策識別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兩委干部、幫扶人對其都十分重視,多次上門走訪了解實際困難,幫助獻良策、謀發展、拔窮根,因戶施策實施精準幫扶。經過幾年的政策精準幫扶,他切實享受到扶貧好政策給他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在享受相關扶貧政策的同時,村里幫助他安排了扶貧公益崗保潔員這一穩定增收崗位,使他家的生活越來越好。
開發扶貧公益崗位增收脫貧致富是漆園街道帶動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針對貧困群眾家庭不同情況開發了衛生保潔員、護塘員、光伏看護員、公廁管理員等,解決了部分貧困群眾就業增收難的問題。王漢軍雖然肢體殘疾,但是,當得知村里招聘保潔員時,他主動報名,當時,扶貧專干陳朝陽告訴他,扶貧公益崗每月600元,有點累,有點臟……當上保潔員后,他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把村莊內外衛生打掃得一塵不染,把生活垃圾等撿拾的干干凈凈。一些親戚勸他說,應付應付差事混幾個錢花就行了,王漢軍卻說:“咱可不能掙那‘眛心錢’,咱得對得起村兩委,對得起父老鄉親,我把衛生打掃干凈了,鄉親們住著不舒服嗎?要干就干出個樣子來……”每天早上人們都在溫暖被窩里還沒起床時王漢軍就拿著掃帚等工具把村莊路面打掃的干干凈凈后,再拎著蛇皮袋到村頭巷尾、房前屋后撿拾果皮紙盒、飲料瓶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走在凈潔的水泥路上,村民們幸福感油然而生,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稱贊道:“漢軍這幾年變化可真大,他為改善村莊衛生環境出了不少力,和以前真是扮若兩人。”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底,王漢軍終于甩掉了“貧困帽”,光榮脫了貧。
“街道辦事處、村兩委這幾年對俺可沒有少幫助,俺得知恩感恩吧!”雖然扶貧公益崗每月600元的補助,但他只要發現包保地段有垃圾了,就及時打掃清理,寒冬臘月,北風呼嘯,令人直打哆嗦,王漢軍還是一如既往地每天堅持兩次檢查,他分包轄區內的路段被他“掃”成了村里的樣板路,深受干群的稱贊。
王漢軍的精神是全村貧困群眾學習的榜樣,他知恩圖報,抓住好政策這一機遇,一心想靠自己的勞動脫貧致富奔小康,村黨總支書記郁志富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