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蕪湖荷塘社區團結三村,提起一位叫王少飛的老大爺,鄰居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表達他們對王大爺的尊敬之情。這位已是86歲高齡的老人,從1989年起開始捐資助學,如今已堅持了25年。25年來,他用日積月累的善心,幫助了許多因困輟學的孩子重新走進了課堂,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也把“善心不老”這股正能量,傳遞給了身邊更多的人。
初識王少飛老人還是在今年9月份,記者在社居委采訪時,恰逢一位老人前來社居委辦事。老人穿著很簡樸,行動起來有些遲緩。在辦公室坐定后,老人說,想委托社居委完成他的一項夙愿。說話間,他小心地打開上衣口袋,從兜里掏出了一疊錢。“希望你們能利用這筆錢,幫助社區里的貧困的學生。”
在通過社居委書記錢萍的介紹后,記者了解到了這位老人的事跡。他叫王少飛,今年已經86歲高齡。1989年從單位退休后,閑下來的王少飛開始捐資助學。每年春天,王少飛都會習慣性地將自己攢的助學金,親自送到黃山中路原新華書店的市婦聯辦公室,而且一堅持就是二十余年。去年,由于身體不佳,王少華出不了遠門,于是便想到了家門口的社居委。從去年春天開始,他開始委托社居委接受善款,代為資助社區里的貧困學生。
“陸陸續續捐助了多少個孩子,我自己也記不清楚了。”采訪中,王少飛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并反反復復地說,助學是一件平常事,也是緣于他的一份遺憾。原來,他小時候家境貧寒,想讀書沒讀成,便非常羨慕那些讀過書的孩子。“我理解那些想讀書而讀不了的孩子的心情……”王少飛說到這,聲音有些哽咽,“現在我有一點能力嘛,我就幫助想讀書的孩子。這也是我的人生夙愿。”
王少飛老人捐資助學一直很低調,他從不與其他人聊自己助學的事跡,也很少與資助過的孩子們聯系。就連近年來資助的社區內貧困學生,他也只是從社居委偶爾打聽孩子們的消息。“聽說去年資助的男孩,今年下半年已經出來工作了。”王老說到這里微微笑了起來。
從去年開始,經過社居委的宣傳,街坊鄰居們了解到了身邊這位老人在低調行善,也有一些人也曾勸過他:年紀大了,該多為自己想想,不用再捐款了?伤麉s堅持將這項善舉做下去。“郭明義講的這句話我最欣賞,那就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王大爺笑著說,幫助別人,自己就感到一種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