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樊郢村插隊時的照片(后排左一為陳先峰)
上個世紀70年代,一個是從馬鞍山城里下放來的年輕知青,一個是滁州來安縣張山鄉郭郢村樊郢村民組生產隊長,歷史的淵源,讓他們聚首在同一個村莊。出于憐愛,隊長夫婦把小伙子從漏雨的宿舍接到溫暖的家里,給予他一些生活上的關照。3年時間里,親情的種子在原本陌生的兩家人心中生根發芽。
回城后,小伙子不忘隊長一家的親情守護,堅持寫信,噓寒問暖。每到年關就寄錢寄物,用行動踐行著一個“兒子”的責任和義務,感恩故事一寫就是40年……
隊長夫婦將他從漏雨宿舍接回家
1974年,無數知識青年下鄉鍛煉。當年春天,來安縣張山鄉郭郢村來了5個城里中學生。很快,18歲的陳先峰引起了生產隊長張啟山和妻子吳萬英的注意。
“這些小伙子住在公社提供的宿舍里,平時自己做飯。”今年86歲的張啟山老人回憶說,陳先峰這個小伙子干活不偷懶,很勤快,還挺尊重人。遇上誰家有個困難什么的,他都熱心幫忙。
有次下雨,吳萬英發現陳先峰住的屋子漏雨,“才中學畢業就離開父母到農村,我當時看他很可憐。”回家和丈夫張啟山商量后,他們就把陳先峰接回了家。
“至少我家的房子不漏雨,對他也能照顧些。”當時張啟山夫婦有6個子女,大的比陳先峰大幾歲,小的還不到10歲。吳萬英每天就幫陳先峰做飯洗衣。很快,吳萬英發現,由于陳先峰干重活,加上年輕飯量大,公社給他的口糧根本不夠,于是她從自家不多的糧食里分出一部分給陳先峰,平時有啥好吃的,也有陳先峰一份。
寄錢寄物,感恩情懷40年不間斷
在張啟山家生活的那段日子里,感恩的種子,逐漸在陳先峰心中生根發芽。
1976年10月,下放知青開始陸續回城了,陳先峰也通過招工回到馬鞍山市,被安置到馬鋼焦化廠工作。
回城后,陳先峰一直不忘樊郢村的鄉親,對張啟山一家更是心存感激。此后,陳先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一封信,1976年春節,他給張啟山夫婦寄來200元。“這不是一筆小數目。”張啟山說,當時豬肉才0.72元一斤,200元夠買一頭大肥豬。
1978年秋的一天,陳先峰突然從馬鞍山來到張家。“他當時說了一句‘接爸爸媽媽去我家玩玩’。”張啟山說,這個“爸爸媽媽”的稱呼讓他不禁愣住了。之后,二兒子陪著母親吳萬英去馬鞍山好好玩了一趟。2011年,陳先峰從新聞上看到張山鄉遭受龍卷風災害后,他還特地給張啟山家匯來了1000元錢。
“逢年過節給錢送禮品,隔個兩三年不是把我們老兩口接到城里享福,就是大老遠地過來看望。這幾年,看我們老了,他就經常給我們寄來常備藥品,讓我們保重身體。”接受采訪時,87歲的張啟山老人禁不住熱淚盈眶,連連夸贊“知青兒子”的孝順。
牢記感恩,“編外兒子”成榜樣力量
4月23日,記者聯系了陳先峰,他今年已59歲,明年將迎來退休。“不值得一提,都是應當做的事情。”面對記者的采訪,陳先峰顯得很低調。
張啟山的女婿葉傳龍曾問過陳先峰,為什么至今還對“鄉下人”那么好?陳先峰回答很樸實,“人是要知道感恩的。”
葉傳龍說,一個人,一兩年不忘“第二故鄉”并不難,難的是幾十年不忘。40年來,陳先峰為岳父一家匯來的不僅僅是數萬元錢,更是他在向世人闡述著做人的道理。
陳先峰與張啟山一家的感恩故事,早已在當地傳為佳話。記者了解到,曾經有段時間,張啟山老人6個子女為贍養老人還產生過矛盾,陳先峰知道后,對大家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受他這個“編外兒子”的影響,如今,6個子女都對老人很好。
2014年,吳萬英老人因病去世,當時張家人向陳先峰隱瞞了這個噩耗。事后,知道消息的陳先峰,忍不住嚎啕大哭,“老人最后一面都沒見到,唉,心里難受啊!”
在陳先峰的心中,張啟山夫婦就是自己的親人,在張啟山老人家的相框里,至今還保留著陳先峰插隊和結婚時的照片,老人每隔幾天就要擦拭一次。
在40年的歲月長河里,他們彼此感恩之心,早已化作親情,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