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今天感覺身體好些嗎?”“你們平時多注意休息,記得按時吃藥。”詢問過父母的身體狀況后,他又進入妹妹的房間探望。這是渦北礦保運區職工陸德保每天的生活縮影。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放棄到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不離不棄照顧年老體弱的父母和患病的妹妹,扛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在工作中更是勤勤懇懇。陸德保用愛在礦區譜寫出一曲感人樂章。
愛崗敬業的好青年
1988年,陸德保高中畢業后參加工作,成為一名煤礦井下電鉗工。工作之初,業務技能不熟、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
他省吃儉用,自費購買了幾十本電鉗工專業書籍。每天一下班,他就一頭鉆進宿舍,如饑似渴地學專業知識,寫讀書筆記,看典例分析,“消化”專業術語……常常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
工作中,他注重加強實踐,虛心向師傅和同事請教操作要領,并隨時把所學的東西記下來,邊學邊思邊練,努力提升業務技能水平。在繁重的煤礦工作之余,他堅持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充電,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1991年,陸德保通過參加成人高考,以優異成績考入合肥工業大學。三年的學習深造,使其專業技能和理論功底有了飛速提升,工作更加得心應手,逐步成長為了區隊的生產骨干。多年來,他立足崗位,兢兢業業,為礦區安全生產作出了積極貢獻,先后多次被礦評為技術崗位能手、“黨員明星”“五好職工”、先進個人、優秀黨員。
文學路上的追夢者
陸德?釔畚膶W,熱愛寫作。1995年10月,他以過硬的文字功底通過了四川一家報社的招聘,成為一名記者。正當他滿懷激情地踏入成都、決心開創美好未來的時候,不幸卻從天而降,除了他的妹妹患有精神疾病外,其同胞弟弟又突然身患重病。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父母整日以淚洗面,茶飯不思,幾乎陷入絕望。
是留在成都工作,還是回到家鄉照顧父母?陸德保深知,自己若不回來帶領兄弟姐妹共同抵御這場災難,爹娘可能會精神崩潰。最終,在夢想與父母之間,他毅然選擇了盡孝,辭去了夢寐以求的記者一職,回到父母身邊承擔起照顧父母的重任,至今為愛堅守了二十三年。
雖然因家庭原因放棄了人生夢想,但陸德保并沒有放棄對文學的摯愛。在干好工作、照顧父母的同時,他堅持文學創作,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定格成一首首美麗的詩篇,化成了一段段優美的詩句,先后在《當代礦工》《淮北日報》《淮北晨刊》《淮北礦工報》《相城》《濉溪文藝》《烈山文化》“南湖之聲”等報刊媒體發表詩歌作品近百首。其中,他創作的獻給母親的詩歌作品《攙扶》,獲得第四屆“南湖杯”詩歌散文大賽優秀獎。
家人心中的“頂梁柱”
陸德保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對家庭的擔當和對家人的熱愛。
多年來,他始終與父母住在一起,一是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父母,二是為了照顧患有精神疾病、一直未出嫁的妹妹。每當妹妹發病時,他與妻子總是守在身邊,為妹妹喂飯服藥,無論春夏秋冬,風雨無阻。
2011年4月,母親病情愈發嚴重,陸德保和妻子把母親送到市人民醫院治療,精心照料二十多天,最終換回了母親的笑容;2016年6月,妹妹因患子宮肌瘤、出血不止,陸德保夫婦急忙把妹妹送到濉溪縣醫院治療,日夜陪伴,直到治愈;禍不單行,2016 年父親風濕病加重,又患上疝氣,陸德保把父親送到淮北礦工總醫院治療;
人們常說,堅持總會帶來希望。經過陸德保無微不至的照顧,兩位老人的身體逐漸康復起來,其妹妹的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好。陸德保幾十年如一日照顧父母和妹妹的感人事跡,也在礦區廣為流傳,成為很多人學習的榜樣。2017年,他的事跡被評為淮北礦業精神文明建設“好人好事”。
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陸德保的臉上多了皺紋,白頭發也長了不少。面對逝去的青春,陸德保無怨無悔,他自豪地說:“爹娘健康、家庭幸福比什么都重要,我能陪伴他們度過一生,這輩子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