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djcmt"><video id="djcmt"></video></ruby>

      <legend id="djcmt"><font id="djcmt"></font></legend>
      <ruby id="djcmt"><option id="djcmt"></option></ruby>
      <ruby id="djcmt"><table id="djcmt"><thead id="djcmt"></thead></table></ruby>

      <strong id="djcmt"></strong>
    1.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安徽 > 安徽人物
      投稿

      【榜樣】周東紅:匠心傾注 “紙”有傳奇

      2018-08-13 09:02:13 來源:安徽網庫 作者: 責任編輯: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宣紙素有“千年壽紙”的美譽,制作技藝一直依靠師徒口傳心授而代代相傳。 2009年,宣紙傳統制作技藝被收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張張“輕似蟬翼白如雪”的宣紙,凝結了一代代“造紙匠”的智慧與汗水,其中,就包括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撈紙工周東紅。 8月6日,記者采訪了他,從一個側面了解到中國傳統技藝的當代傳承。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1985年,18歲的周東紅因好奇而“想學造紙技藝,傳承古法制紙”。 “宣紙制作行業太吃苦。”周東紅的想法遭到家人的極力反對,但他年輕氣盛,固執地進入舅舅所在的小嶺宣紙廠,成為一名學徒工。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事實上,學宣紙制作技藝比家人說的更苦。 ”周東紅至今都清晰地記得,當年,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學著師傅們的樣子,端著竹簾子,在白漿水里一撈、再撈,腦子里想著撈出的是一張合格的宣紙。但現實卻毫不留情地打擊他的熱情,舅舅看了他撈出的紙后直搖頭:“這些紙破綻多,不合格。 ”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周東紅并不氣餒,他拜廠里撈紙“大師傅”曹三平為師,每天練手時間不低于8個小時,其余時間,熟悉宣紙制作每個步驟。正式學徒6個月里,除了睡覺之外的所有時間,周東紅都和紙槽為伴,不停練習撈紙。終于,他撈出了合格的宣紙。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一槽紙漿、一張竹簾,周東紅與搭檔抬起竹簾,在紙漿池中左邊抄一下、右邊抄一下,再將抄在簾床上的紙漿取下來,便是一張成形的宣紙。撈紙曬干后的“干紙”每張大約30克,每100張誤差一般不能超過50克。一般撈紙工合格率在70%,而周東紅卻保持在99%以上。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撈紙是一門精巧的手上功夫,易受干擾。周東紅的搭檔告訴記者,周東紅在工作時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如撈紙時手機等全部丟到一邊,阻絕任何干擾;每次撈紙之前,細心地用毛巾把手擦干防止手上的水滴到紙上……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就撈紙而言,紙張越薄越難、越大越難。 ”周東紅告訴記者。有一種叫“扎花”的宣紙,濕紙的重量只有其他品種的一半,干紙也是最薄宣紙之一。“有一次做‘扎花’的時候,老周連續一星期高燒不退,卻不肯放一放。 ”周東紅妻子張曉霞記得,他說身體發燒總有退燒的時候,不用心急,但“扎花”一天不能耽擱。周東紅一只手上插著輸液針,就用另一只手捧著“典籍”看,看過的資料書堆出1米高。他和搭檔一遍遍試驗撈紙的力度、角度,還參與紙漿濃度調配,終于制作成功。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每年撈紙超過30萬張,每天至少站在紙槽邊工作12個小時,周東紅關節疼痛,手由于長時間浸泡在水里,夏天腐爛,冬天紅腫,“疼,鉆心的疼!天熱時一天最少要用2管華佗膏”。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技藝,必須有人來傳承。 ”周東紅先后帶過20多個徒弟,但留下的就幾個,大部分都因工作苦、技術要求高等原因離開了。對此,他話語間流露出惋惜之情。據了解,培養一個能獨立頂崗的撈紙技工,最少需要8個月的時間;培養一個成熟的撈紙工,至少要3年到5年時間。并且,帶徒弟時,師傅的成品率會大大地降低,每天還至少要浪費一兩百張成品紙。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傳統技藝要傳承,更要改進、創新。 ”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周東紅潛心撈紙技藝改進。周東紅領銜“宣紙紙帖壓榨技術研究與開發”課題小組,通過采用電動泵和液壓千斤頂,固定紙帖與液壓千斤頂的連接,使紙帖均勻受力,達到紙帖壓榨的目的。此項技術不僅大大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增加了安全系數,還使紙帖受力均勻,濕干度達到基本一致,避免破帖現象發生,提高了壓榨質量。他作為主要技術人員,參與了宣紙郵票紙的生產試制,為我國成功發行宣紙材質郵票作出了重要貢獻。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躬身撈紙30多年,周東紅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好人”“大國工匠”等榮譽。他坦陳,如果換個工作或換個單位,不僅工作輕松很多,收入還會增加,但“公司提供了好平臺,有利于弘揚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如果沒在工作室搞技藝研究,周東紅就堅持每天撈紙8個小時,手把手教徒弟。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彎腰,一撈一提;跨步、轉身,倒扣竹簾,周東紅的每個動作,都流露出一個匠人對傳統技藝的虔誠,都是對宣紙傳奇的最美詮釋。VdS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

      文章來源:安徽網庫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安徽網庫”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安徽網庫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新聞熱線 技術服務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安徽網庫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備19011896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202601110號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_一区二区三区自拍_99久久香蕉国产_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ruby id="djcmt"><video id="djcmt"></video></ruby>

          <legend id="djcmt"><font id="djcmt"></font></legend>
          <ruby id="djcmt"><option id="djcmt"></option></ruby>
          <ruby id="djcmt"><table id="djcmt"><thead id="djcmt"></thead></table></ruby>

          <strong id="djcmt"></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