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黃土高原上的農牧交錯帶是多民族長期融合之所,也是美女聚集之地。比如說,山西大同曾是農耕與游牧民族沖突的最前沿,這里一共走出了25位皇后和9位皇妃。陜西米脂也有“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的說法,相傳“米脂的婆姨”的典型便是指貂蟬。相比中原或江南美女,農牧交錯帶的女子普遍具有一股英武之氣,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女性美的內涵。

佘太君 宋代,今山西大同人,據稱是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

李鳳姐 明代,今山西大同人

蘇三 明代,今山西大同人,戲劇《蘇三起解》主人公

梁落瑤 西夏毅宗皇帝李諒祚皇后

魚玄機 晚唐詩人,今陜西西安人

婁昭君 北齊武明皇后,今山西大同人,鮮卑族

高桂英 明代,今陜西米脂人,李自成夫人

梁妠 今甘肅平涼人,漢順帝劉;屎

馮淑儀 北魏文成帝皇后

貂蟬 傳說中的東漢末年美女

崔翠屏 明代,今山西大同人
農牧交錯帶:一條被忽略的中國古代美女分布帶
一說到中國的古代美女,人們一般會想到江南美女、成渝美女或著名的“四大美女”。要是有人告訴你,黃土高原出美女,可能會有人不相信。如果研究歷史,我們會發現,黃土高原,特別是農牧交錯帶這個區域,其實是中國古代的“美女窩”。
比如說山西大同,這個長期處于農耕與游牧民族沖突最前沿的地方,歷史上就是美女扎堆的地方。大同出美女,最早應該始于北魏的“平城時代”。鮮卑人在統一北方的過程,從被征服的民族中獲得了大量的美女資源,將她們帶到平城(大同),這種不同民族的交融“混血”,也提升了人口的素質。

兩漢三國時期少數民族遷徙黃土高原路線圖
兩漢三國時期,黃河流域的人口已經很稠密,容易開墾的土地大多已經得到利用。該區域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又是政治中心所在。這段時期,匈奴和小月氏不斷遷移、定居到黃土高原地區。
兩漢三國時期,黃河流域的人口已經很稠密,容易開墾的土地大多已經得到利用。該區域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又是政治中心所在。這段時期,匈奴和小月氏不斷遷移、定居到黃土高原地區。
在北魏以后的許多朝代,大同都是各族爭奪的焦點,農耕、游牧民族在此間的融合也從來沒停止過。有人曾做過統計,在北魏至元代間,大同共產生了25位不同民族的皇后和9位皇妃,其中以應縣和渾源貢獻最多。一時間,大同成了歷史上罕見的“皇后之鄉”。
有一種說法是,在古代,美女最多的地方不是民間,而是在皇宮內院。因為皇宮就是一個天然的選美場,能進去的自然沒有丑女。從這個角度看,大同多美女,似乎沒有太大爭議。